新時代GIS人才,華師這樣培養——記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信息科學教學團隊-大众娱乐

大众娱乐

學子·學者·學術

新時代GIS人才,華師這樣培養——記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信息科學教學團隊

日期:2024-03-14 作者:郝日虹 點擊量:

開車之前,點開手機裏的地圖APP查詢路況;打開外賣軟件,看看快遞小哥走到了什麽地方……可曾想,這些在我們生活中的日常操作,其實都與地理信息科學“息息相關”。

作為一門新型交叉學科,大到防震減災、國土規劃、環境監測,小到各種地圖和消費點評APP,地理信息科學不僅能夠俯察山河與坤輿,也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遙感技術的快速發展,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

近五年來,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信息科學教學團隊步履不停,努力探索“學訓賽創”四位一體的GIS人才培養模式,2022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做出了“華師貢獻”。

“學訓賽創” 四位一體

2023年12月11日,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GIS應用技能大賽在廣州落下帷幕。由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2021級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左彤欣、饒曉悅、宋睿祺、薑佳璿組成的代表隊榮獲特等獎。這是華師學子連續第四次獲得這一國內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國家級GIS學科競賽特等獎。

回想起8個月的備賽過程,左彤欣坦言“累但值得”。省賽的“磕磕絆絆”讓她和團隊的夥伴們對即將到來的國賽“有些慌亂和焦急”。“比賽一結束,塗振發老師就給我發消息,召集大家開會,幫我們分析比賽中存在的問題。一番討論後,從比賽方式到團隊分工、心理狀態,我們及時做了調整。比賽前一天,可能擔心我們弦繃得太緊,塗老師又把我們召集起來,兩個小時的組會,他沒講解專業內容,就是鼓勵我們,幫我們減壓。”左彤欣說,經過比賽的曆練,她的最大收獲就是“使理論知識得以更好地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

左彤欣的收獲實則也是吳浩教授教學團隊長期努力的方向。如何提升地理信息科學人才的專業應用實踐能力、培養並發掘具備高水平GIS應用技能的專業人才,是他們一直思考的問題。

立足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老一輩學者的積澱,經過近十年的摸索,“學訓賽創”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係逐漸成型,並於2021年獲得全國高等學校GIS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全國排名第一)。

“‘學’指的是專業課知識的學習,特別是要注重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訓’指的是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在反複訓練中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融會貫通,達到知行合一;‘賽’則是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專業技能大賽,在專業技能大賽中增強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創’既包括創新,也包括創業,即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以及各級各類專業賽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實際能力。”吳浩認為,“學訓賽創”培養模式,改變了理論學習、實驗實踐和競賽創業各自為營的培養模式,讓這些環節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有利於培養專業素質與行業服務並重的創新型人才。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倘若我們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忽視了與信息技術發展的融合,或者沒有注重跟相關行業的銜接,就可能導致畢業生與行業需求脫節,也無法完全滿足經濟社會實際發展需求。”於是,麵向行業需求、培養創新型和實踐型人才成為吳浩教學團隊一以貫之的教學理念,也是他們不斷反思、改進教學方法的初衷。

實踐教學 德技齊培

麵向行業需求、培養創新型和實踐型人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關鍵。“把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結合起來,將實訓中習得的技能在實習中實踐運用,才能更好地夯實專業技能”,成為吳浩教授教學團隊的共識。

為此,他們開發了國土規劃、旅遊開發、安全應急、生態環境、地理教育5個校內實踐教學平台,還與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水土保持中心站、航天宏圖等共建校外實習實踐基地,以“大一專業認識與觀摩、大二大三技能實習和訓練、大四校外實習”的方式,打磨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人才培養與地理信息產業需求的適配度。

重視學科競賽參與、努力搭建競賽平台、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創青春”比賽……在吳浩看來,實踐教學是多維度的,以賽促學、以賽促訓對於培養創新應用能力強的高水平地理信息科學人才也頗有助益。

宋睿祺坦言,參加全國大學生GIS應用技能大賽,他最大的收獲就是“知道自己今後想要努力的方向”。“經過比賽,我覺得自己對科研挺感興趣的。比如室內定位導航。”宋睿祺解釋道,“目前室內導航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可研究空間還比較大。就拿逛商場來說,現在很多商場都是大型綜合體,用室內導航,就能比較方便地找到想逛的商店或者吃飯的地方。”

“地理科學是麵向國家需求的,地理學者是有家國情懷的。”在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每一年的新生研討課上,老師們都會跟年輕的“地信人”這樣說。一句諄諄教誨,也是對同學們的殷切期待。跟學院其他老師一樣,吳浩教學團隊把這份期待潛移默化地融入到教學中。

課堂上,吳浩和團隊的老師們會把專業講授與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國土空間治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結合起來;鼓勵同學們探究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國土空間規劃等領域存在的現實問題,嚐試給出解決方案;讓他們運用空間分析知識,解決現實中資源配置、物流配送、疫情防控、交通堵塞等棘手的問題……通過“課程思政”,讓地理國情認識、可持續發展觀、科技強國情懷入腦入心。

“地理信息科學是一門緊緊圍繞國家與社會發展的學科。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北鬥衛星導航等一批亮眼的國之重器和重大工程都有地信專業人才的參與,家國情懷之於新時代GIS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吳浩說。

科教協同 潛心育人

培養優秀人才,是為人師者的使命和擔當。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成長。

由吳浩、李暢、劉鵬程3名教授,塗振發、彭飛飛2名副教授,講師肖佳,實驗員朱升組成的教師團隊,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科教協同,穩紮穩打。

團隊成員堅信好的教學離不開好的科研。近年來,他們主持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和湖北省技術創新重大專項等重大科研課題;在GCB、IJGIS、CEUS、JAG等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上發表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論文;榮獲2021年度中國高校GIS創新人物,入選2022年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

科研要過硬,教學也不能放鬆。吳浩帶領團隊鑽研教學教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先後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全國高校GIS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全國高校GIS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以科研項目為載體,通過科研反哺教學,不斷將最新的前沿科學成果融入課堂教學,才能拓展學生眼界,豐富他們的學識。”吳浩坦言,老師隻有把“內功”修煉好,才會有教好學生的自信和底氣。

據介紹,“學訓賽創”四位一體的GIS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廣泛認可,相關成果被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河海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十餘所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借鑒和采用,輻射示範效應顯著。

“通過跟蹤調查分析,我們在國土規劃、旅遊開發、生態環境、安全應急等特色行業就業的畢業生,地理數據采集、處理與應用能力都比較突出,得到了行業高度認可。”吳浩說,這是讓他和團隊老師們最欣慰的事情。

大眾娛樂